2015年全省中小企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工业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抢抓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以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扩大规模为目标,以解决突出问题和困难为导向,更加注重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狠抓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创新工作方式,搞好协调服务,促进我省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为全省经济和“三个陕西”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2015年发展预期目标:全省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左右,中小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营业收入增长17%左右;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0户,新增从业人员25万人。
1、深入宣传贯彻和落实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进一步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贯彻,结合《中小企业促进法》的修订,抓好已出台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效果评估。充分利用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和主流媒体,送政策进园区、进企业,扩大小微企业对出台各项政策的知晓度。二是制定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的政策措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是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维权和中小企业减负工作,加强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建立健全非公有制企业维权投诉和发展环境评议工作体系。四是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联合专家、院校开展全省非公经济发展情况调查研究,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和措施。
2、着力培育建设中小企业成长梯队。一是制定培育发展中小企业成长梯队的措施意见并抓好落实。加强规上企业培育工作,2015年努力增加500户以上。二是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分包经营、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大企业协作配套,促成一批新的配套项目。三是鼓励支持县域、镇域创办家庭手工业村镇,发展特色产品,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年内培育50—100个家庭手工业集群。四是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推动中小企业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在特色食品、纺织服装、传统手工艺、家具、机械加工和配套等领域,促进创新驱动,培育一批核心引领企业。
3、进一步加强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会精神,按照省政府确定的“12381”发展目标要求,再确定一批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使全省数量达到200个。二是完善财政扶持机制,推动各市、县设立工业集中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集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改善企业入住条件和发展环境。以市场化方式为主导,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三是重点围绕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和关键项目及其产品配套,指导各地做好集中区项目库建设,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和效率。四是探索制定县域智慧园区建设及构架体系的指导意见,积极开展智慧园区建设试点。五是严格履行环境保护管理,提升工业集中区发展质量,禁止落后产能项目入区。
4、继续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一是认真抓好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年内实现省平台与各市综合窗口平台和产业集群窗口平台联网运营。二是完善服务平台服务效果监测制度,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做好国家示范平台的培育推荐及省级示范平台的培育认定工作。三是以省平台为载体,强化中小企业服务联盟,发挥社会化优良服务机构作用,积极开展线下与线上服务。四是建成省中小企业产品技术展示中心,在调研学习借鉴基础上,探索运行模式。五是加强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5、大力推进小企业创业和孵化基地建设。一是加强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制定出台指导意见。鼓励推动未规划小企业创业基地的市、县,加快做好规划设计,争取尽快实施建设。二是继续以股权投入方式支持工业集中区配建标准厂房,用于入区企业购买或租赁,督查鼓励市、县落实对符合条件的,创办3年内租用标准厂房的小型微型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租金补贴的政策,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三是开展省级小企业创业基地认定工作,突出重点,加大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创业,壮大市场主体队伍。
6、坚持创新驱动促进转型升级发展。一是充分发挥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促进神府试验区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总结经验,示范引路,选择有条件的县区进行推广。做好全省转型升级示范企业认定工作。发挥省非公经济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积极推进民间资本和非公经济参与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二是充分利用我省科技资源优势,搭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强组织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对接工作,促进科研成果在企业的转化。三是着力搞好中小企业创新研发中心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认定工作,积极引导,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和措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四是以信息化推进小微企业转型升级。在软硬件应用、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方面发掘典型,推广宣传,示范引路。新征集一批优质信息化服务机构,扩大信息技术入企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效果。2015年全省拟开展50场入企服务活动,参加企业1500家以上,促成一批实质性信息化合作项目。
7、多措并举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一是积极搭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推进和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努力实现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二是积极探索保险产品服务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利用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开展融资。三是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与信用评级良好的优秀担保机构加强合作,做好担保机构备案管理、业务信息统计和指导扶持工作。四是进一步开展中小企业融资调查研究,针对存在问题,探索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融资新路子。
8、做好新常态下企业运行监测和考核工作。一是完善考核指标,做好计划下达、进度督查和考核测评,在全省形成促进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新氛围。二是完善新常态下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和分析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完成《陕西省中小微企业统计制度》修订和备案。加强全省预警监测网对各市及重点县、骨干制造业、特色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和成长梯队小微企业生产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认真完成全国中小企业监测平台的任务。定期开展统计监测业务培训与交流,搞好全省中小微企业运行情况分析。三是拓展监测信息的使用,全省中小微企业名录库入库企业力争超过7万户,以此为基础开通手机短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将政策等信息传送给小微企业,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信息查询服务。实施百万小微企业联网互通行动,三年内省市县中小企业分网与全省小微企业法人单位基本实现网页链接,促进我省小微企业信息交流和电子商务发展。
9、认真做好“十三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一是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坚持开门编规划,面向省内有实力、有影响的研究单位公开议标,进行“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课题研究,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二是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及时收集汇总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基础资料,上半年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三是在深入分析我省“十二五”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课题研究成果,编制完成我省“十三五”中小企业发展规划。
10、切实转变作风提升服务发展的能力。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认真开展“回头看”,落实好整改措施,持之以恒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落实党建及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检监督责任,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二是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判断上来,深化理解,统一认识,主动适应新常态,按照省委、省政府对中小企业工作的新要求,主动作为,创新工作。三是加强局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强化党员干部日常管理和党性教育,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三型”机关建设。四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指导和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工作水平。积极开展横向工作交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拓展工作视野,推动我省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